close

拉丁美洲研究.jpg 這本書在2001年由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主編者為向駿,收錄的文章、作者及領域如下:

法律與政治方面
邱稔壤〈美洲國家組織倡導代議民主之機制及其發展〉
蔡東杰〈拉丁美洲民主化運動的回顧與前瞻〉
向駿  〈後威權時代的政治與法律問題:從皮諾契特案與藤森謙也案看引渡之國際法原則〉
王秀琦〈中華民國與中美洲外教關係五十年〉
余小云〈拉丁美洲一黨獨大政黨體系的發展─墨西哥與巴拉圭的案例〉
向駿  〈拉丁美洲政治文化變遷〉

財經方面
鄧中堅〈論拉丁美洲經濟發展〉
宮國威〈經濟整合研究:以南錐共同市場為例〉
蔡東杰〈區域整合研究:以北美自由貿易為例〉

軍事方面
楊吉林〈拉丁美洲文武關係之發展〉
毛惠民〈拉丁美洲區域安全研究〉
陳敬忠〈拉美的國際戰略對拉美與兩岸關係的影響〉

文化及文學方面
何國世〈探索美洲古文明〉
林盛彬〈拉丁美洲文學的發展模式:從哥倫布到二十世紀初〉
張淑英〈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文學〉

當初讀這本書純粹是被序言料中的,就是想多認識中南美洲或拉丁美洲。我的出發點是簡單的,選擇卻是困難的,因為就像所有論文集一樣,即使作者將標題定的明白易懂,方便讀者建立正確的印象跟期待,要能從第一行不迷糊地讀到最後一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本來就不太讀的領域就更難了。例如財經篇,不能全盤了解,許多數據、圖表也不得已被忽略,不過知道南美洲最南端的四國(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巴拉圭)想突破發展差異,而整合成一個「南方(錐)共同市場」是有趣的,知道這個市場如何抗衡南美洲大陸北邊的安地斯集團,又努力從依賴美國的宿命中脫離,亟欲與歐盟或亞洲太平洋區組織合作也是有趣的,這下子遙遠的國度頓時從白紙黑字跳了出來,感覺超活生生生的。看不到的世界裡(非指靈界)還真發生不少事情,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又如法政篇,不懂國際法的讀者如果知道智利前軍人總統及秘魯前日籍總統如何以一人之姿挑起重大的國際紛爭,大概會了解真實人生的確不亞於電視最長壽芭樂的連續劇吧。荒謬不可靠,一個人的真理是另一個人的狗屎,一個人的正義在幾句話包裝下卻成了另一個人的不正義。痛苦的被迫害者彷彿有一線生機,終能一吐怨氣,搞來搞去,一個說國君不能接受境外審判(智利皮諾契特),一個說有國籍保護而無法引渡(秘魯藤森),一切就在無盡的辯論中銷聲匿跡,未來會怎樣也不是心力交瘁的受害者想像得起,然後時間就一點一滴把所有都帶走,加害者放心的笑了,受害者只是忘了怎麼哭。

或者論南中南美洲與台灣、中國的關係,或從中南美洲的發展檢討台灣及台海關係。中華民國(台灣)與中美洲國家努力維持超過60年邦交關係,中間也有跟各別國家分分合合,早期中國還不聞不問,現在經濟起來了,需要的資源多了,開始積極向世界伸手要必須的發展要素,對中南美洲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石油)更是不能放棄,於是利用各種手法(金援、合作開發計劃、當地同鄉會、簽署白皮書、高層互訪、元首交流、引薦參加亞太區域性組織),如火如荼地建立與當地的關係。恰巧碰上當地有些總統不吃美國那一套,與代表不同意識型態的中國相互合作的機率無形中就提高了。如果我們還堅持零和遊戲的玩法,有中國就沒有台灣,我的看法是悲觀的。做悲劇英雄ok啦,不過,如果能想出更聰明的辦法不好嗎?

自己讀文化及文學篇的時候還是最自在,可是文化或文學常常被擺在最後,總是不那麼重要的樣子。它之所以邊陲恐怕是我們只看見被呈現的東西,例如小說、史詩、傳說、詩詞、歷史故事,心想這些不過是空閒時候的調劑品,有跟沒有一樣,卻忘記這些東西多少也反映了蘊孕它們的環境,而同樣的環境也養成當地的決策者以及他們所選擇的治國策略,進而形塑了該國的樣貌。從文化認識當地環境應該有助於我們更了解中南美洲各個層面的現況才對。何況,多接觸泛文化的東西也可以刺激我們的想像,提供不同的視野角度及觀點,我們知道的多了,心胸寬了,做出來的決定能太狹隘、自私、又短視嗎?

唯一讓我遺憾的是這本書沒有太多對中南美洲原住民族的描述,他們在中南美洲生存數百年,曾是當地的主人翁,現代人看他們,卻怎麼看也只會把他們放在回顧早期文化的脈絡裡,好像他們都成了遺產,都消失了。可是他們沒有消失,中南美洲原住民雖然窮,力量卻還在,我就曾在美國親眼目睹他們企圖癱瘓不符成立宗旨的聯合國會議。被排除在政治經濟大餅之外的原住民族現在多以非正式或非政府組織串連,集中力量也只是要求符合基本人權的對待而已,在世界各地都一樣。現在還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dd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