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補習外特讓我有機會學到經濟學方面的知識,沒想到這個讓眾家兄弟姐妹搥胸頓足的科目,其實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幾近數不清的模型、理論、圖表、代號等等都在解釋我們最基本也最常見的行為:選擇的行為。

從最簡單的層次說(也是我目前能掌握的層面),經濟學(尤其是個體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人都是理性的消費者或生產者,反之,不理性的消費者或生產者則不在分析的範圍內。理性的消費者或生產者在面臨預算或成本限制下,一定會且必須仔細選擇他所追求的消費或生產模式,以達到最大的效用(花的最爽)或取得最高的利潤(賺的最多)。換言之,任意只靠感覺的消費或最終報酬竟不符成本的生產都是不理性的,前者不一定達到效用(U)極大,而後者根本也沒有利潤($)極大。

這跟翻譯有什麼關係呢?把譯者當成生產者,再看看網路上許多認真的翻譯心得大概就可以明白我的意思。

我一來很訝異從網路上得知原來已經有這麼多譯者、這麼多心得了,雖然走一遭書店也看得出來有很多翻譯書,它們當然不會憑空而來,譯者的存在想當然爾,可是我還是被整夜都看不完的各家翻譯故事弄得啞口無言。好像真的沒有找不到的答案。二來很感動很多人都跟自己看法一樣:翻譯不是件容易的事。沒有三兩三,不應該輕易上黃山。我對其中好些深刻又實用的建議還心懷感激,多虧有他們願意無償分享,才讓有志者或許可以省去摸索的機會成本。

一定要讀出版界赫赫有名的「
老貓學出版」,有豐富編輯經驗的老貓說的中肯實在又易懂,從出版社編輯的角度談譯者應該有的職業道德與求職技巧,真的讓人受用無窮。想要從譯者的角度一窺這個行業的面貌就上「譯者俱樂部」,從這裡可以連接近60名英日文譯者的個人部落格。

粗淺了解這些譯者的經驗之後,才發現自己這幾個月來的求職經驗真的不算什麼,履歷表及試譯稿石沉大海是常有的事。要沉的住氣才行。有些人一路走的辛苦彎曲,我倒是因為各種機緣接觸不少口筆譯的機會,才累積這麼點翻譯經驗了,竟然也敢對不是挫折的挫折哀爸哭母。真的幼稚,我寄出的履歷還沒超過十封,在家專職翻譯的時間也頂多一年而已。算命好的吧。還好的是,我叫叫之後還懂得做一件對的事,那就是「為翻譯而翻譯」、「為分享而翻譯」,雖然沒有報酬,還是肯好好坐著練功,一邊練翻譯,一邊閱讀翻譯書籍。別人要不要或什麼時候用我,我無法決定;我唯一能掌握的是我有多少實力讓別人用。

這就是譯者不同於理性經濟人的地方。如果要求利潤極大的話,就別做翻譯這一行了吧,甚至連一半的利潤都不要想,或者乾脆就不要想利潤這回事了,免得它佔去自己的腦容量外,還成為自己能作為、應作為而不作為的藉口。網路上還有「稿費過低是否應為劣等翻譯負責」的爭議,好像稿費一高,翻譯品質就會提升一樣。不過,我認為翻譯當「良心事業」比較好,在利潤考量之前還可以擺很多東西,比如知識、學習、分享、好奇心、誠實負責、自我實現、擴充眼界、鑽研文字鍊金術、不與社會脫節、貢獻奉獻......等等。等這些都滿足了,之後來的稿費可就是錦上添花,更好了。

以上是針對跟出版社搭配翻書籍的看法,不一定適用於跟翻譯社搭配的情形。比如說老是翻其他人的成績單或出生證明或其他比較強調功能的文件時,除了第一次可能會有好玩的心情外,很難不陷入工作模式重覆無趣的窠臼,而失去新鮮感及以上各種好處,如再加上稿費低廉、時間緊迫、有的內容還真不一定好翻,會想埋怨也是理所當然,無可厚非啦。跟出版社合作、跟翻譯社合作恐怕需要採取不同的策略,資深的譯者一定有更多高見,我還需要時間來釐清中間的差別。不過我自己的確不太願意翻證明書之類的,這樣財源就少很多,只好用別的方式補囉。

做翻譯還得有某些人格特質才行。自律、求知慾旺盛、對書寫文字及流行話語敏感、能一下去蕪存菁反應快(口譯)、有耐心反覆推敲且享受一個人工作(筆譯)。當然對翻譯社及出版社編輯來說,準時很重要。誰不想要翻的快狠準啊?我也想,我還想儘快把自己心目中最想翻譯的書(包括順益博物館出的台灣原住民論文集、台大鮑曉鷗教授出的西班牙時期原住民文集、荷蘭包樂思教授出的荷蘭時期原住民文集)都翻譯成中文,這是使命感的問題,還沒想到利潤的。有別人翻也好,但如果得要自己翻的話,得儘速建立相關能力不可。

語言的能力、歷史的能力,最重要還是翻譯的能力。這些需要時間累積,而我有幸能夠累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dd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