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ing Cakes in Kigali.jpg Baking Cakes in Kigali by Gaile Parkin

2008年才出爐的新書,是作者Gaile Parkin的第一本小說,也是我的第一本翻譯書,預計七月底前完成。

我覺得很幸運,因為這本小說很幽默、充滿故事、也道盡在人們如何在匱乏的時候還能樂觀、熱愛生命、且彼此扶持。苦中作樂吧,但很有意義,現在的年代不正需要如此?

Kigali是非洲盧安達的首都,1994年間那兒才經歷過慘絕人寰的種族屠殺事件,一切都是為了權力、為了生存、為了消除異己。小說的故事就設定在人們還對悲劇印象鮮明的幾年後。主人翁是天使奶奶,她有高超的烘焙手藝,能做出各式各樣、但顏色絕不單調的蛋糕,而這些蛋糕不僅都是各種慶祝活動的焦點,也是安慰小說人物、讓人們和解的媒介。

小說分為十四個章節,也代表圍繞在主人翁奶奶身邊十四個不同的故事,唯一的相同點是這些故事的主人都會因為天使奶奶的聆聽、她泡的茶、她做的蛋糕而感覺安慰,甚至找到新的人生。其實天使奶奶背後也有傷心的故事,與其說她是利用蛋糕幫助別人,不如說她也在這當中尋找釋放自己的良藥。

阿甘的媽媽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你會吃到那一塊。」天使奶奶則說:「你幫別人選的蛋糕反應了你對生命的態度。」

當地明明物資不夠充裕(民生凋敝),居民明明仍飽受各種安全威脅(病毒或戰爭),但生於非洲、長於非洲的作者卻利用生日、團圓、結婚等歡樂場合講述當地人的故事。不禁讓人 有一種時空錯置的落差感,或許是當地人樂天知命的天性,也或許是經驗了痛苦及恐怖後的認知,總之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怎麼生活是自己的選擇。

透過每一章節的故事,作者描述故事裡的人物如何面對1994年的悲劇;AIDS等病毒如何時時刻刻威脅當地社區;同時也巧妙地諷刺國際大型組織(如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對非洲的援助經常不如人意。小說不時可見白人與黑人、有錢人與匱乏人、當地人與外來者、男人與女人等在價值觀上的差異。作者不用論述的口吻,而是像講故事一樣輕輕帶過,使小說在故事以外還有值得探討的價值。

這本小說有幾個特質不容易翻譯,需要仔細想一想,才能找出適合整本小說調性,又不失掉其中巧妙的言外之意。比如說:

1. 多元文化多語言:小說的人物說話夾雜兩種以上的當地話、法文、英文等。這其實是反應了非洲部族林立、盧安達曾經過法國殖民等多元文化的現象。原作者以斜體字標示所有非英文的語言,即表示有意突顯這樣的事實。也可以表達出小說人物如何認同自己的文化、慣用母語跟自己人溝通。如果把它們都直接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恐怕中文讀者就不會感受到這種語言多元的效果,也就不懂何以天使奶奶會說他們當地人至少都會說兩種語言以上。所以我可能傾向用音譯,保留斜體,再想辦法把意思加進去;

2. 名字的壓力:有些人物的名字其實是經過設計的,有雙關語的效果,如天使奶奶的名字叫Angel,可以翻成安琪、安琪兒、安吉爾...等等。可是在唸完整部小說,也看懂了奶奶跟她的茶與她的蛋糕真正扮演的角色後,說她是天使也不為過了,而且非常契合書裡的角色。像這一類的東西就需要花腦筋,更何況還有非洲當地語言的地名,這種如果用音譯通常是又臭又長,如果想用意譯又得想辦法搞懂他們的語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為了一致起見,音譯應該比較好,不然一下音譯、一下意譯,我如果是讀者也會覺得怪怪的;

3. 語助詞超多:書中人物常常有語助詞、感嘆詞,同樣一個Eh!(這個最多)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就得搭配當時的脈絡翻成不同的中文,才比較符合小說人物的語氣,可不能每次都翻啊啊,不過我的這種詞彙很快就用完了,也很麻煩。這種習慣應該也是當地特色,就像嘻哈或饒舌音樂有一堆又右幼之類的吧;

4.有關顏色糖霜的形容詞:因為天使奶奶的強項就是做出各種不一樣的蛋糕,雖然很難想像在物資缺乏的非洲怎麼生出這些食材,回過頭來還是要解決翻譯的問題,看食譜囉。

這是我的第一次,戰戰競競的勒,一來不想毀了它,二來希望能延續。以前殷殷切切的盼望,竟然就在幾封電子郵件往返及一次會面後成真,我到現在也想不透。我們到底能把握多少分屬於自己的際遇呢?再怎麼期待、努力、預備自己,如果沒有臨門的那一腳,一切都會還在等待中。奇妙的是,我們並不是那一腳的主人。也許這樣的安排是要讓我們更謙卑珍惜吧。

初出茅廬的譯者(如我)有太多原因需要謙卑珍惜:不還價、不合理的當磨練、認真對待每個細節、準時或提前交稿。反向思考,做別人以為不可行的,慢慢地那一腳就不會離我們的期待過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dd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